關於生物多樣性:還有一個COP你需要知道

妙盈研究院2022-07-06

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努力相比,全世界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略顯不足。

儘管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目標和挑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兩者目前都到達了不可逆轉的臨界點。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從微觀的基因到宏觀的生態鏈,生物多樣性是地球所有生命的基礎。

它們在維持氣候、保護水源、土壤和維護正常的生態學過程對整個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過去的50年,人類的行為活動大大減少了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如果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那麼人類的生存和延續也岌岌可危。我們破壞了動物的棲息地和生存能力的同時,也對自己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

  • 世界上許多疾病,例如艾滋病、埃博拉、新冠肺炎等,都大多是人類與自然界失衡的後果。人類對這些病毒的出現幾乎沒有任何準備。60%已知疾病和75%新發現的傳染病是人畜共患病,即從動物傳給人類,這表明地球的健康和人類的健康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 生物種類消失的速度與過去一千萬年的平均水平相比高了幾十倍至幾百倍,並且這一趨勢仍在走高。近幾十年,有超過一百萬種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危險之中。
  • 到2030年時,由於生態系統崩潰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將高達3萬億美元。對於最貧窮和債務最重的國家而言,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COP15地點變遷

近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宣布第二階段會議舉辦地將從中國昆明改為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日期為2022年12月5日至17日。各國政府將試圖達成被稱為“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框架”的一個長期行動計劃。

COP15
圖源:AFP

然而,此次會議地點的改動給最初的主辦地——中國昆明也帶來了一些影響。2021年在昆明舉辦的COP15高級別會議,一方面提高了當地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為整個社區傳達了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會議通過了《昆明宣言》,締約方承諾將製定、通過和實施有效的2020 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使生物多樣性最遲到2030年走上一條通向恢復的道路,並且到2050年全面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景。

在此過程中,中國在短期審議和未來十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都發揮了領導作用,表明了成為全球環境領袖的決心和承諾,也展現了引導這一多邊事業取得具體進展的潛力。此次會議地點的變化,對於中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倡議中的整體作用會產生何種影響還有待觀察。


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進展

在《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基礎上,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將採取廣泛行動,轉變社會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確保到2050 年實現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同願景。這其中包括了4大長期目標、10個里程碑和21個行動目標。

長期目標

目標A:加強所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使自然生態系統的面積、連通性和完整性至少增加15%,支持所有物種的健康和有彈性的種群,物種滅絕率至少要降低10%,所有分類和功能組的物種滅絕風險要降低一半,野生和馴化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得到保護,所有物種內的遺傳多樣性至少保持90%。

目標B:通過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支持全球發展議程,為所有人造福,自然對人類的貢獻得到重視、維持或加強;

目標C:利用遺傳資源的惠益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分享,貨幣和非貨幣惠益分享能大幅度增加,包括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

目標D:現有的財政和其他執行手段與實現2050年遠景所必需的手段之間的差距縮小。

比較重要的行動目標

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

  • 使全球陸地和海洋區域的至少30%得到保護,尤其是保護對生物多樣性及其對人類所做貢獻特別重要的區域,並將這些區域納入更廣泛的陸地景觀和海洋景觀;
  • 進一步將外來入侵物種的引入率降低50%,並控製或根除這些物種以消除或減少其影響;
  • 將流放到環境中的富營養物質至少減少一半,將殺蟲劑減少至少三分之二,並消除塑料廢物的排放;

通過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滿足人類需求:

  • 確保所有農業、水產養殖和林業地區都得到可持續管理,特別是為此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提高這些生產系統的生產力和復原力。

執行和主流化工作的工具和解決辦法:

  • 以公正和公平的方式重新調整、重新利用、改革或消除對生物多樣性有害的激勵措施,每年至少減少5000億美元;
  • 從所有來源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用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資金增加2000億美元。

圖: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初稿– 框架的變革理論

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初稿– 框架的變革理論
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巨大資金缺口

如今,每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著約7000億美元的巨大資金缺口。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生態退化正在對人類構成巨大威脅。其實,與對應氣候變化影響一樣,金融機構應當發揮行業優勢,主動加入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引入資金來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儘管生物多樣性看似與減緩氣候變化密切相關,但金融在自然保護中的作用遠比其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更加模糊。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自然保護的回報難以貨幣化,而減緩氣候變化相關的財務戰略——如低碳投資卻可以實現。

此外,環境問題帶來的金融和社會經濟影響是難以預測的。因此,了解一個事件的所有潛在後果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由於包括商業在內的所有人類活動的基礎是建立在自然界(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益之上,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環境問題對實體經濟的三個主要威脅:

  • 供應衝擊。由於許多行業依賴於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如農業、水產養殖和林業),與這些行業和部門相關的商品和服務供應可能會受到環境破壞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 需求衝擊。由於消費者偏好的變化和其對環境的日漸重視,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或對環境退化負有責任的行業可能會受到顧客需求的負面趨勢影響。
  • 系統性影響:環境破壞的額外影響可能會困擾供應鏈下游,並可能導致難以預測甚至是永久性的成本損失。

在COP15期間,來自政界、學術界和商界的專家發出提倡,以期通過金融體系填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缺口。一方面,應該避免資金流向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的項目——通過注重生物多樣性產生積極的影響,擴大綠色融資規模;通過銀行、保險、基金和金融工具增加資金投入;或者通過市場化機制提升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可以擴大環境風險的標準範圍,將生物多樣性風險納入評估範圍。目前,絕大多數傳統金融投資偏向環境問題,而不是解決方案。因此,如何讓全球資金流向從自然不利型轉向自然向好型才是最終目標。

COP15的意義不僅在於大會舉辦地點或其成敗,更應該是對《生物多樣性公約》長期發展的重塑。實現這一願景仍然任重道遠,也需各個經濟體和政府的積極配合。

參考資料
1. 2020 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初稿
2. COP15, COP26 : why two COPs? - United Nations Western Europe
3. UNRIC Library & Info Point Backgrounder: Biodiversity
4. Kedward et al_Nature-related finance_18 Aug.docx (ucl.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