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企業ESG輿情
海天味業(603288.CN)以超一倍的ESG風險值登上周A股企業ESG風險值榜首,作為國內調味品行業的龍頭,持續近一個月的爭議讓公眾對其醬油產品的質量起疑。
9月10日起,一則名為「合成勾兌醬油」的短視頻引爆社交網絡,視頻中一人展示如何用各種食品添加劑產品製作出足以以假亂真的醬油產品。該視頻並未提到海天,但之後網絡上出現的其他相關視頻則標註了海天的名字。9月30日,海天發布聲明稱部分短視頻帳號利用大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妖魔化食品添加劑,黑化中國食品安全」。
而此後到10月初,有多名網友發布視頻顯示在國內和國外銷售的海天醬油配料表不同,在國內銷售的產品多了若干食品添加劑,又引發了公眾對海天醬油「雙標」的質疑。對此,海天10月4日再次發表回應稱食品添加劑在世界各國廣泛應用,各國標準不同,不意味著出口的比國內的好,並稱這些網友「挑起消費者和中國品牌企業的矛盾對立」。10月9日,公司再次發布公告稱國內外均銷售不同產品線的產品。此後也有一些網友發布視頻顯示,海天在國外銷售的不同產品線醬油也有食品添加劑,而國內也有銷售不含添加劑的產品。
*海天味業股價(9月1日至10月14日)
來源:Yahoo Finance,妙盈研究院
國慶節假期後首個交易日(10月10日),海天股價暴跌9%,從每股約82.8元跌至75.1元,上周三收盤價一度沖低至72.8元,上周五收盤價為74.9元。
*海天味業ESG評級和評分
來源:妙盈科技AMI
觀點 | 警惕通脹漂綠:通脹將如何影響碳排放披露?
物價↑,排放↓
*Stuart Kirk此前在FT Moral Money活動上演講,屏幕上配文為「氣候變化不是長期風險,就像戰爭、能源危機、疫情、金融危機一樣」;來源:FT
上周,滙豐資產管理公司(HSBC AM)的前負責任投資主管Stuart Kirk發表了題為「Inflation is green」( 「通脹的綠色效益」)的文章,認為隨著全球多個地區通脹水平呈兩位數的增長,公司的碳排放強度指標將顯著下降。
Stuart Kirk稱,這是因為目前最常用的碳排放強度計算方法是用排放量除以營收,或除以其他資本投資額。在排放量不變的情況下,若公司的名義營收因為通脹而大幅增加,那麼公司的碳排放強度就將顯著下降,但是這並不代表公司的能耗效率等有同等水平的提升。
文章還提到一個例子,奢侈品公司LVMH披露今年第一季度營收增長約25%,一方面銷售商品數量有增加,同時商品價格也有所上調,但是只有前者會產生碳排放。
今年五月,Stuart Kirk在一次活動上對於氣候變化發表爭議言論,稱央行和政府誇大氣候變化的風險,因而被滙豐銀行停職,而後自行宣布辭職。
*截至今年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度變化幅度
*日本為截至今年8月數據;來源:Refinitiv,Financial Times,妙盈研究院
明年舉辦「能源變革論壇」:中國外交部發布《全球清潔能源合作夥伴關係概念文件》
近日,外交部公布了9月2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紐約主持召開「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部長級會議上發布的《「全球清潔能源合作夥伴關係」概念文件》。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紐約主持「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部長級會議;來源:外交部
文件提到,全球清潔能源合作夥伴關係將致力於推進落實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全球發展倡議,在清潔能源領域開展以下工作:
- 2023年與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共同主辦國際能源變革論壇;
- 建立國際能源變革聯盟,共同助力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 因地制宜發揮多層次、各區域平台優勢特點,孵化更多「小而美」的清潔能源國際合作項目,以清潔能源發展分擔能源供給壓力;
- 挖掘發展中國家清潔能源市場潛力,鼓勵清潔能源基礎設施投資;
- 抓好清潔能源專業人才要素流通。
全球清潔能源合作夥伴關係
全球清潔能源合作夥伴關係是在2022年6月24日的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上,由中國推動成立。會議提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抵禦氣候變化影響,提升氣候適應能力」。
澳大利亞三家大銀行投資者呼籲在年度股東大會上重視氣候問題
據路透新聞報導,近日,澳大利亞三家大銀行——澳新銀行(ANZ)、澳大利亞國民銀行(NAB)和西太平洋銀行(WBC)的股東紛紛要求銀行在12月中旬舉行的股東大會上做出表決,停止為化石能源領域新項目或擴建項目提供資金。
*澳新銀行、澳大利亞國民銀行、西太平洋銀行2021年碳排放數據(噸)
來源:公司披露數據,妙盈研究院
去年,這三家銀行也收到了股東提交的類似的氣候變化決議。西太平洋銀行今年年初制定了到 2030 年減少四分之一化石燃料項目貸款的計劃,而澳新銀行去年提出到 2030 年範圍一和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35%。
就在上個月,澳大利亞剛剛將氣候目標寫入立法,目標包括:
- 在2030年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降低43%;
- 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但是,澳大利亞近日還發布提案計劃在國內啟動29個新的煤炭項目。氣候組織Move Beyond Coal的研究發現,若這29個項目全部滿負荷運行,每年將導致2.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2019年,澳大利亞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為1,520萬噸,在全球排名第十。
*2019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前十的國家(Mt)
來源:Climate Watch
首次:聯合國認定澳大利亞未能保護島民免受氣候變化影響,侵犯島民權利
據自然雜誌( Nature )報導,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於上周裁定,澳大利亞政府未能保護托雷斯海峽四個島嶼上的原住民(這些島民屬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一部分)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侵犯了這些島民的權利,並責令其對所造成的傷害進行賠償。此案成為此類案件中第一個成功索賠的。
*托雷斯海峽;來源:澳大利亞政府
委員會指出,澳大利亞政府未能按要求修建海堤,而海堤本可以幫助當地社區適應氣候變化。托雷斯海峽島民稱他們的生活已經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導致部分食物來源被摧毀。這是本案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同時,委員會駁回了關於澳大利亞侵犯了島民 「有尊嚴的生命權 」的說法,認為不應將事情上升到這一高度。
這是首次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獲得認可的氣候變化相關的侵犯人權行為。昆士蘭科技大學從事人權領域研究的副教授Bridget Lewis表示,儘管這一裁定並無法律效力,但是對澳大利亞而言意義重大,因為這代表聯合國的國際專家組認定澳大利亞違反了國際條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丹麥政府承諾向因氣候變化而遭受損失的發展中國家支付至少1,300萬美元。報導稱,這種針對氣候損失和危害的償付有望在11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上成為焦點。
澳大利亞基金公司推出原住民主題基金
據Agri Investor報導,澳大利亞的基金管理公司New Harvest Investment Management推出的「原住民影響力投資基金」(Indigenous Impact Investment Fund)近日首次關帳,首批投資人包括澳大利亞的部分金融機構和家族辦公室。
知情人士表示,該基金曾希望在今年底之前首次關帳,首批融資的目標規模是1.5億澳大利亞元(約0.9億美元)。此外,該基金計劃在明年上半年之前完成全部融資,最終融資的目標規模為五億澳大利亞元(約3.1億美元)。該基金計劃投資於農田,並與需要利用這些土地的原住民達成合作夥伴關係,但基金不會投資於原住民已經擁有的土地。基金計劃利用這些農田資產開展養殖活動、啟動碳減排項目和生物多樣性提升項目。
基金的投資可以幫助原住民拓展可以利用的農田資產範圍,此外,通過集中管理創造規模優勢,幫助提升這些農田資產的效益,為基金公司和原住民都帶來可觀的收益,形成雙贏的局面。
在基金側,該基金期待能夠實現超10%的收益率,其中:
- 4.5% - 6%來源於資產運作;
- 1.5% - 2.5%來源於垂直整合帶來的價值提升以及由這些項目支撐的碳積分交易;
- 4% - 5%來源於資本增值和基礎設施發展。
TCFD發布最新年度報告:80%公司披露至少一項TCFD指標
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本月發布了全新的2022年年度報告。報告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檢視了1,434家公司發布的有關2021年財務和可持續信息的報告,識別其中符合TCFD建議的披露信息。
報告發現,80%的公司披露了至少一項指標相關的內容(共11項指標),40%的公司披露了至少五項指標,但是只有4%的公司披露全部11項指標。
全球各個地區披露率都有顯著增長。歐洲公司全部11項指標平均披露率為60%,較2019年增長了23%;亞太地區公司全部指標平均披露率為36%,增長11%;北美地區為29%,增長12%。
在全部樣本公司中,披露率最高的指標是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為61%,披露率最低的是氣候戰略的韌性評價,為16%。備受關注的量化表現披露方面,氣候相關指標的披露率是47%,範疇一、二、三排放披露率為44%,氣候相關目標披露率為45%。
*TCFD 2022年年度報告(2022 Status Report)
ESG投資追蹤:貝萊德新ESG基金獲英國養老金五億英鎊投資;影響力投資規模突破一萬億美元…
- 上周,貝萊德(BlackRock)宣布推出新基金「全球企業ESG洞察債券基金」(Global Corporate ESG Insights Bond Fund),基金將廣泛投資於全球的「投資級」債券,同時保持與其ESG目標的一致性。該基金在推出之際已經獲得了英國大型養老金公司「蘇格蘭遺孀基金」(Scottish Widows)五億英鎊的投資(約5.6億美元)。基金將爭取實現投資組合碳排放強度較基準指數低50%。
- 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GIIN)發布的最新研究稱,估計全球範圍內影響力投資資產已達到近1.2萬億美元,這是這一領域投資規模首次邁過一萬億美元大關。GIIN聯合創始人Amit Bouri表示,儘管這是一個積極信號,這個數字也應該能夠號召更多的人儘快投資於能夠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事情,以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 滙豐資產管理公司上周宣布推出「滙豐美元ESG流動性基金」(HSBC US Dollar ESG Liquidity Fund),基金將通過ESG評分和應用ESG篩選標準,確定適合投資的貨幣市場發行主體。這個新的基金將成為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的一個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貨幣市場基金選擇。這是滙豐資產管理第二個同類產品,去年曾推出「滙豐英鎊ESG流動性基金」,該基金的規模目前已超過十億英鎊(約11.2億美元)。
倫敦證券交易所推出自願碳交易市場
據ESG TODAY報導,倫敦證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上周宣布啟動其自願碳市場(VCM),並公布了VCM指定的最終准入和披露標準。
交易所表示,該標誌著首個公開自願碳市場融資解決方案的設立,此舉能夠有效將資金提供給碳信用減緩氣候變化的項目,為投資者和企業提供市場准入,同時實施公開的市場監管和披露義務。
亞馬遜投資電動卡車公司Rivian宣布召回幾乎所有產品,股價殺跌
據金融時報報導,由亞馬遜投資的電動卡車公司Rivian(RIVN.US)宣布因缺陷召回約1.22萬輛車,受此消息影響,上周一其股價一度暴跌超7%,創三個月新低。Rivian自2021年末啟動生產開始,至今共製造了大約1.3萬輛電動卡車產品,因此可以認為Rivian此次召回了幾乎全部產品。
*Rivian上市至今股價(美元)
來源:Yahoo Finance,妙盈研究院
Rivian估計共有1%的產品存在上述缺陷,這一缺陷可能導致汽車發出噪音並震動,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駕駛員無法控制方向盤。分析師表示,此次召回將使公司遭受重挫,而公司必須要克服這一困境。目前,Rivian市值接近300億美元,約為其去年11月上市時估值的三分之一。公司此前表示,其今年要生產2.5萬輛卡車的目標沒有變化。
金融時報表示,這是過去一個月內,電動汽車初創公司發生的第二起類似事件。此前,另一公司Nikola因安全帶安裝不當決定召回了其生產的所有93輛電動卡車。
人才追蹤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任命新首席可持續發展官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任命Gillian Tan為首席可持續發展官(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據ESG TODAY報導, Gillian Tan於2015年加入MAS,最近的職位是助理董事總經理。
MAS原先的首席可持續發展官Darian McBain將於今年底離開MAS。
可持續發展諮詢機構ERM將亞太業務一分為二,原東南亞地區董事總經理擔任亞洲區CEO
總部位於倫敦的可持續發展諮詢機構ERM宣布進行業務重組,將亞太地區業務拆分為亞洲、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兩個單獨的業務線,並同時宣布了一系列人事任命:
- 原南亞和東南亞地區董事總經理Nat Vanitchyangkul將擔任亞洲區CEO,在曼谷辦公;
- Liew Wei Chee將接替南亞和東南亞地區董事總經理的職務;
- Michael Gaggin將會負責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地區的業務,但職位不變,仍是澳新地區董事總經理。
香港金管局任命Andy Chan為銀行監理部門氣候風險經理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HKMA)近日任命Andy Chan為其銀行監理(Banking Supervision)部門氣候風險經理。
在加入香港金管局之前,Andy Chan在管理諮詢公司Capco擔任諮詢顧問,早前其還在普華永道(PwC)和安永(EY)各自的的可持續發展業務部門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