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2022年十大ESG重磅事件

妙盈研究院2023-01-05
COP27ISSB可再生能源自愿碳市场

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交错的社会情绪中,2022年落幕了。这一年,全球新冠疫情仍然没有结束,国际冲突却更加严峻;这一年,气候变化的危害仍在加剧,能源危机又成了新的挑战。是这样的一年,几乎在任何时间、地球任何角落,我们都可能见证历史性的经济、政治事件。是这样的一年,美国多个州的政府说出要保护投资者“免于ESG的危害”的言论,金融机构也重新思考之前的承诺。

但同样是这一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历史性的“损失与损害”协议,各国为避免“巴黎协定”失去意义都拿出了前所未有的诚意,可再生能源领域也以更快的速度大举前进。也是这一年,踌躇已久的ESG披露和监管议题也有了新的眉目,“漂绿”行径不再肆意延续。或许就是这样的一年,虽然形势不足以让我们乐观,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在这个时点,我们选出了自己眼中2022年ESG领域十大事件,与您共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1. 发展中国家等了几十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损失与损害”协议
2. 全球ESG披露都有一份操作指南:ISSB公布可持续和气候信息披露要求
3. 自愿碳市场成风口:气候行动饱受争议又绕不过去的一关
4. 巨变中的不变:2022年,可再生能源在挑战中大举前进
5. 全球贸易进入新时代:欧盟碳关税立法进程取得多项关键性进展
6. 通胀削减法案:美国最大力度气候投资,美欧清洁能源竞争加剧
7. 中国力争到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披露“全覆盖”
8. 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新能源电动汽车继续引领能源消费侧转型进程
9. 金融机构不再喜欢“加群”:净零金融联盟面临挑战
10. 现在的生物多样性,相当于一年前的范畴三:COP15达成生物多样性框架

TOP 1

COP在埃及埃及沙姆沙伊赫落幕

*COP在埃及埃及沙姆沙伊赫落幕;来源:Kiara Worth,获取自联合国官方网站

过去一年最重磅的新闻仍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21年在英国举办的COP26确保我们仍在按照巴黎协定的指引的方向前进,时隔一年,在埃及举办的COP27开始之前就已受到各方瞩目。

COP27首度将损失与损害议题作为会议议程之一,此前数十年,发展中国家一直在呼吁将损失与损害议题纳入气候变化大会的讨论范围。

本届气候变化大会原计划于11月18日结束,但是因为诸多关键问题没有定论,会议延长至当地时间20日。

20日,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各国代表同意设立一个新的基金机制,为气候变化引起的灾难而导致的损失与损害(loss and damage)提供补偿。损失与损害指的是因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升温和极端天气情况导致超过自然界和人类适应能力范围以及长期不可逆转的影响。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表示“这是向气候正义迈出的重要一步”,“虽然此举并非万全之策,但是一个亟需的政治信号,以重建破坏的信任”。
该基金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还未确定。目前预计美国会是资金的主要提供方,但目前不确定美国的共和党是否会支持政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额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官方的新闻稿称,参与气候变化大会的各国代表承诺在2023年举办的下一届气候变化大会开幕之前研究出一套资金支持体系。

此外,各国代表还同意订立2025年之后的气候资金支持目标,并共同开展一个促进气候变化缓解工作的项目。

COP27协议中有关损失与损害的部分

*COP27协议中有关损失与损害的部分

部分发达国家的参会代表称新的基金机制提供的资金应当提供给全球范围内发展水平最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欠缺的国家,而不是中国这样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此外这些国家代表还称,像中国和部分中东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反而应当为该基金提供资金来一起帮助低收入国家。但是在会上,中国、沙特阿拉伯等国的代表均表示该国没有义务成为提供资金的一方。

除了损失与损害,COP27达成的协议中其他部分也强调了资金支持的重要性,协议开头关于气候科学的部分提到发达国家和其他资金支持体系能够加快落实资金支持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需要这部分资金来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足够的资金支持也能够解决因各国融资条件不同而导致的气候融资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此外,协议还提到尽管俄乌冲突让全球能源供应情况备受挑战,各国气候相关目标和承诺不应当“开倒车”。协议称,目前全球能源危机更加印证了能源体系转型的“迫切性”。

虽然协议称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都需要加大减排力度,协议仍然强调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公正转型”的重要性,其认为全球低碳转型对于可持续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而言既有机遇,也蕴含挑战。

但是该协议中并没有包含任何关于减排或减少化石能源使用的新承诺和新目标。报道称,英国、新西兰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对此表示失望。

此外,协议中的措辞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协议中提到应发展“低碳和可再生能源”,部分观点认为这个范围太广,无论是风光电,还是天然气和核能都能够被归为低碳能源,这种措辞可能会为化石能源发展提供可以操纵的空间。(相关阅读“绿色资本周刊11月22日”)

TOP 2

2022年3月31,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了针对公司ESG信息披露的准则。

ISSB是在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成立的组织,隶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基金会),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姊妹机构。ISSB的目标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汇报信息在逻辑和框架上的全球一致性、可比性和可靠性,之后各个国家和地区将能够在这一“国际基本线”(global baseline)上进一步调整制定符合地区实际需要的准则。

ISSB发布了两份可持续披露准则,分别聚焦于可持续性相关财务信息的IFRS S1和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IFRS S2:

  • “IFRS S1 可持续发展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一般要求”征求意见稿(简称“一般披露要求”)将要求公司披露其面临的所有显著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和机遇;
  • “IFRS S2 气候相关披露”征求意见稿(简称“气候披露要求”)则关注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这份草稿整合了TCFD的建议,并额外包含了针对不同行业附加要求的披露指标(以SASB行业标准中的行业分类为依据)。

一般披露要求主要关注公司面临的显著可持续发展风险和机遇,其采用了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相一致的框架,将这一框架延伸到整个可持续发展领域,而不再仅仅针对气候。

ISSB Framework

来源:IFRS,妙盈科技

气候披露要求与一般披露要求采用了同样的模式,即围绕治理、战略、风险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四个方面展开披露公司如何度量、监测和管理显著的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

最关键要求——范畴三排放披露

ISSB的披露要求与此前现行披露准则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强制要求公司披露范畴三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而TCFD则要求公司披露范畴一和范畴二排放,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考虑披露范畴三排放。范畴三温室气体排放指的是在企业运营范围之外、价值链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其测算难度大于范畴一和范畴二排放。因此,在最初的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业内各界反馈认为披露范畴三温室气体排放要求过高。

10月,ISSB又发布官方公告,明确其正在推进的披露准则将包含范畴三温室气体排放披露要求。ISSB在公告中表示将制定相关条款帮助公司满足这一披露要求,并和不同国家地区的监管机构共同研究“安全港”条款。

ISSB后又宣布会给予应用该准则披露的公司至少一年的“宽限期”,即在最终版的披露准则推出并生效至少一年后,范畴三披露要求才会生效。

至于最终准则的推出时间,起初,ISSB表示争取在2022年下半年针对公众的反馈意见对准则做出改进,并在年底之前发布最终的准则。但目前看来,这一时间有可能推迟。在最新发布的公告中,ISSB称会争取在年底之前完成准则的修订工作,并尽快在2023年发布最终准则。

ISSB还同意将调整准则中的一些措辞,将“企业价值”一词从准则制定目标中删除,另外还会删除其经常提到的“显著可持续风险和机遇”中“显著”一词。ISSB表示收到的反馈意见中指出这些表述的意思不明确。

10月 18日ISSB在加拿大举行本月首次会议

*10月 18日ISSB在加拿大举行本月首次会议

ISSB领导团队

3月时,ISSB领导团队仅有两名成员——达能集团的主席和前CEO范易谋(Emmanuel Faber)担任ISSB主席,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IASB)主席Sue Lloyd担任ISSB副主席。

此后,ISSB又通过一系列人事任命,目前管理团队共有14名成员,包括中国财政部会计司处长冷冰在其中担任成员,和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司库华敬东担任副主席。

此外,4月ISSB宣布成立跨地区工作组,增强ISSB准则和地区倡议之间的可比性,目前工作组的成员机构包括中国财政部、欧盟委员会、日本金融厅、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这说明ISSB已经得到了多个全球四大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中国在ISSB工作中的关键角色

12月29日,IFRS基金会宣布已经与中国财政部达成协议,在北京设立ISSB办公室。自此,ISSB亚洲总部选址也终于落定。ISSB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北美地区总部,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EMEA地区总部,此外,ISSB还在美国旧金山和英国伦敦设有办公室,遍布全球的办事处网络将帮助ISSB发挥全球影响力。

Jingdong Hua (left), Bing Leng (right)

*华敬东(左),冷冰(右)

(相关阅读:“推动可持续披露标准全球一致,ISSB公布可持续和气候披露征求意见稿”)

TOP 3

美国总统气候特使约翰克里(John Kerry)在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宣布将与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和贝索斯地球基金(Bezos Earth Fund)联手推出名为“能源转型加速器”(Energy Transition Accelerator,ETA)的新平台。

在该平台上,发展中国家可以将其设定的碳减排目标转化为对应的碳积分并销售给美国等国家的企业。销售碳积分获得的资金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能源转型,改变重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现状。

与之前常见的自愿碳积分市场不同,这个平台上出售的积分对应的不是单独的某个碳减排项目,例如森林碳汇项目,而是一个国家全国范围内的减排目标。这是考虑到此前第三次气候变化大会(COP3)引入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CDM上存在部分碳减排项目在某一领域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其“副作用”又会导致在另一领域的碳排放增加,致使项目的实际减排效果大打折扣。

据报道,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新的平台上出售的碳积分必需对应该国基准减排量(baseline)之上的超额减排量,即该国在联合国的要求之外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的额外努力,并且需要有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认证。

参与该平台的企业,即买方,必需要有净零排放目标和中期减排目标,并且这些碳积分只能是其减排过程中的“加分项”,不能用购买积分替代实际减排行动。

美国气候行动特使约翰克里表示这个新的机制预计会在一年内上线运行。

该计划一经公布就招致各界批评,部分气候变化领域的人士认为美国是在藉此举逃避其对联合国承诺的气候变化责任,包括向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等。约翰克里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发挥美国私营企业在能源转型融资中的作用,而无须争取国会同意从政府预算中拨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当前美国中期选举的情况显示共和党极有可能获得国会的主要地位,而共和党一贯倾向于轻视气候变化的危害。

在接受CNN的采访时,约翰克里称不靠私营企业资金,就不能避免最坏的打算,因为政府不会愿意提供大量资金。

欧盟此次推出的框架也招致了环境组织的不满,一方面环保组织认为这种方案将导致产生污染的企业不用采取实际行动就可以标榜自己是环境友好型企业;除此之外,环保组织还质疑大型碳储存技术是否真的能够大范围推广使用。

欧盟则表示,可以通过该框架认证的积分必需满足“可量化”(quantification)、“附加性”(additionality)、“长期存储”(long-term storage)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四项要求才能够获得认证,以回应漂绿质疑。

香港启动国际碳市场平台 Core Climate

10月,香港交易所宣布推出国际碳市场平台Core Climate,将其筹备已久的计划变成现实。据港交所表示,Core Climate平台上的机构可以购买、持有、交易、清算、注销碳积分。

作为志在连接香港、内地和国际的碳市场平台,Core Climate上交易的碳积分均经过国际标准认证,采用包括Verra推出的核证减排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等广受认可的标准。此外,据财新网报道,目前该平台仅接受机构参与,暂不接受散户,此外目前接受的交易货币仅有港币和人民币。

香港为这一国际碳市场平台筹备已久,今年7月港交所就成立了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成员包括本地和海外知名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像是中国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林业集团和腾讯控股均在成员名单上。

Core Climate

*Core Climate

同时,中国内地的自愿碳减排市场(即CCER市场)有望重启,在近期一次记者会上,中国生态环境部发言人透露正在加快推动重启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工作。中国的CCER市场最初在2012年推出,但因为交易项目不够规范、部分项目质量低,该市场2017年被叫停。

Demands for voluntary carbon credits

来源:NGFS,TSVCM,McKinsey

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国际自愿减排市场规模化工作组(TSVCM)联合咨询机构麦肯锡此前的预测显示,到2030年,全球对碳信用的需求可能会从2021年的10亿美元增长15倍以上,到2050年增长100倍。2030年市场空间甚至可能达到500亿美元。(相关阅读:“绿色资本周刊11月1日”)

TOP 4

图:2022年1-11月光伏和风电装机量,以及与去年同期对比

2022年1-11月光伏和风电装机量,以及与去年同期对比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妙盈研究院

2022年, 中国光伏的装机量有了跨越式增长。截止11月,2022年光伏累计新增装机量为65.71GW,相比去年同期增长幅度达到了88.6%。在光伏装机形式上,分布式光伏日益成为主流,在新增装机规模中已经达到集中式的2倍。同时,风电2022年的累计新增装机达到22.52GW,小幅低于去年同期。主要的不利因素是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和工期延误等问题。

供应链和原材料仍然是可再生能源的热门话题。光伏的关键原材料多晶硅的绝大多数产能都分布在中国。继2021年大幅上涨后,2022年硅料的价格保持在了比较高的水平。多晶硅的价格在第三季度起更是稳定在了300元/kg的水平上,而在最后一个月有了明显下滑,年底可能将回落至200元/kg。多晶硅的产能仍然在迅速提升,价格回落转化为成本的降低也将刺激2023年光伏装机的增长。

图:多晶硅料价格(2021-2022年)

多晶硅料价格(2021-2022年)

来源:iFind,妙盈研究院

2022年,因疫情所导致的供应链挑战仍在持续,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危机也引发了多重思考:能源安全成为重要议题,天然气价格暴涨让可再生能源增长大大加速。在这一年,我们深入研究分析了中国零碳之路电力供给端的变革驱动力;联合新加坡主权基金GIC,在年终发布了能源转型如何重塑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跃进的研究报告。此外,我们带大家解读了bp2021年世界能源年鉴和国际能源署(IEA)“2022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我们还探寻了未受到关注但拥有发展潜能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未来趋势

新的一年中,我们仍将保持对世界和中国能源转型话题的关注,从化石燃料的逐步退出,到有潜力的可再生技术应用,以及能源消费端的新转型趋势。

TOP 5

2022年,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又称“碳关税”)在欧盟立法进程的几个关键节点上取得了突破进展。2022年6月22日的议会全体会议中,CBAM得到了欧洲议会议员的绝大多数赞成票而得以通过,随后进入欧盟议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的三方对话。12月13日,欧洲议会与理事会达成临时协议,形成了最新的CBAM协议草案。目前距离CBAM的正式生效,仅等待欧盟理事会成员国代表和欧洲议会对文本的最终确认和正式批准。

CBAM的生效将对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以及中国的气候政策带来重要影响。以当前情况作为基线,根据妙盈研究院的研究,中国出口的铝产品面临的碳边境税数额可能高达11.6亿美元,单位税负为1,230美元/吨铝产品,等效27.2%的碳边境税率。钢铁的单位税负较低,但由于钢铁产品的单位价值相对较低,其等效碳边境税率也达到了21.6%。CBAM的推出将可能对中欧铝行业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欧盟的下游产业链需要与中国的上游供应商以及监管机构一起协商应对的解决方案。此外,中国的塑料、钢铁、和有机化学品行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图:铝、钢铁、塑料、水泥产品预计受CBAM影响情况

铝、钢铁、塑料、水泥产品预计受CBAM影响情况

来源:妙盈研究院

由于CBAM本质上是对同质化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排碳量之差进行收费,因此长期来看,减少碳边境税带来的风险需要从根本上推动低碳转型,降低中国国内生产商品的碳排放。在欧盟积极推进CBAM立法生效的同时,我们认为,中国相关的气候变化政策也将受到一些影响,可能做出改变。一方面,全国碳市场有望起到国内碳定价的核心作用,推动形成显性碳定价。另外,中央政策应当更加积极的引导行业企业的脱碳战略。(相关阅读:“一文读懂欧盟碳关税”)

TOP 6

8月7日,美国参议院以51比50的微弱优势投票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法案中包含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共计将提供3,690亿美元的气候和能源投资,覆盖能效提升、清洁能源、碳减排等多个领域。该法案由美国总统拜登于8月16日正式签署生效。

这部由总统拜登所在的民主党提出、原名为“重建美好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原法案的规模高达3.5万亿美元,涉及气候和能源、医疗保险、教育等多个方面。而掌握关键投票的民主党参议员Joe Manchin一直持反对态度,认为该法案会加剧美国通货膨胀问题。此后,该法案经过一系列删改,规模也缩减至约4,300亿美元,并更名为“通胀削减法案”。8月7日,这一“低配版”的法案以51比50的票数在参议院获得通过,其中赞成票全部来自民主党,而反对票全部来自共和党。

Biden signing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左一为Joe Manchin;图源:Susan Walsh/AP Photo

由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补贴措施适用的相关规定,美国的清洁能源企业能够获得巨额的资金支持,而欧洲的企业需要将工厂迁至美国才能获得相应补贴,因而可能影响欧洲清洁能源产业竞争力。

据金融时报,自该法案生效以来,已有多个欧盟国家要求欧盟采取应对措施。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必须简化清洁能源领域的补贴规定,让规定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竞争对手推出了坚决的政策,我们需要有效应对”。

今年5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REPowerEU”计划,概述了其为应对俄乌危机而减少对俄罗斯化石燃料依赖的战略,包括大幅加快部署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能力使能源供应多样化,以及加大提升能效举措的力度,并提议在未来五年内增加2100亿欧元的投资。

新计划提出的到2030年的投资建议包括:860亿欧元可再生能源投资,270亿欧元氢能关键基础设施投资,370亿欧元增加生物甲烷生产投资,560亿欧元能源效率和热泵投资,以及410亿欧元用于调整工业以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的投资。(相关阅读:“绿色资本周刊7月18日”)

TOP 7

图:央企持股比例越低,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越低

央企持股比例越低,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越低

*央企持股50%以上的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为63%;来源:妙盈研究院

5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其中提出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统筹推动上市公司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工作机制,提升ESG绩效,在资本市场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立足国有企业实际,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ESG绩效评级和ESG投资指引,为中国ESG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业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数据显示,目前全部央企持股上市公司2021年ESG报告披露率为49%,央企持股50%以上的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为59%,央企持股5%以上的上市公司披露率为52%。(相关阅读:“国企ESG之路任重道远”)

TOP 8

2022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环保低碳属性和智能驾驶体验趋之若鹜,而厂商也忙不迭的激进扩张和源源不断推出新的车型。在电动化的浪潮中,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再次迎来了最好的一年。截止2022年11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经达到606万辆,相比去年同期的298万辆增长103%。结合同比个位数增长的汽车销量,新能源车显然在加速蚕食燃油车的市场空间 – 2022年11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33.76%,也就是每3个消费者中有1个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而不是燃油车。

图:中国新能源车月度销量和渗透率

中国新能源车月度销量和渗透率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妙盈研究院

伴随着高速增长的新能源车销量的是充电桩等附属基础设施的加速建设。截止2022年11月,已有58万根充电桩新投入运营。预计全年新投入运营的数量将超过2020年和2021年投入运营数量的总和。

图:中国充电桩累计投入运行数量

中国充电桩累计投入运行数量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妙盈研究院

图:电池级碳酸锂价格(2021-2022年)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2021-2022年)

来源:iFind,妙盈研究院

由于需求上涨的推动,电池和储能的关键原材料锂及锂盐的价格在2022年呈现持续高位上涨的态势。由于矿供给端的弹性较低,碳酸锂的价格保持坚挺,在Q4初最高达到57万元/吨,而目前回落到50多万元/吨。这一价格仍然高出年初30万元/吨的65%以上。预计锂矿和锂盐的供应仍将偏紧,价格可能仍将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

2023年,新能源车的补贴已经到期,而购置税减免和限购城市优先上牌的政策仍在延续。而新能源汽车厂商仍将大幅扩张产能,预计2023年厂商间的竞争格局将日渐激烈。电动化的浪潮似乎已经不可阻挡,更多的悬念是在全球和中国经济预期信心不足时,电动汽车销售还能逆市增长多少的问题。(相关阅读:“代表绿色的新能源车是否是名正言顺的ESG领导者?”)

TOP 9

9月的一篇报道显示,美国以摩根大通(JP Morgan)、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为代表的多家银行正在考虑退出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GFANZ)。随着该组织近来提高了碳减排和减少煤炭项目投资的要求,金融机构认为要达成该组织的目标正在变得日益困难。

此前,GFANZ的成员需要达到由「奔向零碳」设定的多项要求,包括今年新增的禁止支持新煤炭项目的要求,成员需要从明年6月开始遵循这一要求,对于没能达到要求的金融机构,GFANZ将取消其会员资格。截至10月21日,GFANZ在超过55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550家金融机构成员,这些机构掌握或代管的金融资产合计超过150万亿美元。

据金融时报,美国一家银行的高管表示一家第三方组织有权让银行及其股东承担法律义务这件事本身就是“不道德也不负责任的”。此外,在汇总相关信息时可能出现差错或收到不真实的信息,作为这种第三方组织的成员,银行反而要因为这些外部情况导致自己被起诉,这是“无法接受的风险”。

在金融“退群”压力下,10月GFANZ发布声明称,其机构成员的成员身份不再与遵守联合国奔向零碳(Race to Zero)的要求相关联。GFANZ一官员向媒体表示,其目前的态度是建议各分联盟遵守奔向零碳制定的要求,但并非强制规定。有观点认为,此举意味着GFANZ向一些美国一些大银行妥协。

GFANZ成员分布情况

*GFANZ成员分布情况;来源:GFNAZ

但是,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2月7日,先锋领航(Vanguard)宣布退出净零排放资产管理人倡议(Net Zero Asset Managers initiative,NZAM)。NZAM是格拉斯哥净零排放金融联盟(GFANZ)的行业联盟之一,因此退出NZAM意味着Vanguard也同时退出了GFANZ。先锋领航是全球第二大投资管理公司,其管理资产规模超过8亿美元。

先锋领航表示“尽管这样的行业协议能够促进建设性的对话,但是有的时候成为这种组织的成员会给我们这样的投资机构造成困扰,尤其是如何将净零排放目标整合到受众广泛的多样化指数基金投资中”。Vanguard表示退出该组织不影响自己对于气候变化的立场,其将继续帮助投资者管理气候风险对于长期投资收益产生的影响。(相关阅读:“绿色资本周刊10月3日”)

TOP 10

12月1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正式闭幕,会议正式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为现在到2030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工作奠定基础。

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历经4年,我们终于来到了旅程的终点。“我们手上的一揽子文件能够指引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共同遏制并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并惠及全人类。”

据新华社报道,经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近两周的谈判磋商,在大会主席国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下,各缔约方在“框架”目标、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等关键议题上达成了一致。会议除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相关的监测框架,还通过了关于资源调动和技术科学合作及支持其执行的决定、关于规划监测报告和审查机制的决定、关于DSI的决定等一揽子文件。

框架提出了四个2050年全球长期目标,以及23个2030年全球行动目标。框架提出到2050年所有物种灭绝率和风险减少10倍。行动目标中,框架提出到2030年每年至少筹集2,000亿美元执行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到2025年时发达国家要提供给发展中国家至少200亿美元,到2030年时每年至少300亿美元。此外,框架希望各国积极开发各类金融工具,促进生物多样性领域的融资。

COP15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COP15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图源:联合国官方网站

此外,协议还提出要确保所有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定期监测、评估和透明地披露其生物多样性风险和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且须覆盖其供应链和投资组合。

在COP15期间的一场活动上,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的联合主席马克·卡尼(Mark Carney)敦促金融机构在净零排放转型计划中加入恢复生物多样性的计划和行动。马克·卡尼表示,目前全球范围的行动力度还不足以体现这一自然和气候“双重灾难”的紧迫性。此外,其呼吁生物多样性的缔约方国家推动监管和倡议使金融活动符合自然生态保护的目标要求。

马克·卡尼还强调监管机构应当就金融机构管理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工作提供建议。此外,政府部门应当支持企业共同促进建设高质量的碳市场。

在同一天的活动中,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ISSB)主席范易谋(Emmanuel Faber)表示ISSB计划在其推出的面向全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气候变化披露准则中加入有关自然生态系统和公正转型方面的披露要求。

范易谋称,鉴于ISSB收到的反馈中有大量反馈认为气候和生态系统及公正转型之间有着强关联,其已经决定以此为基础不断优化气候披露准则。

范易谋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其会参考“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的工作进展。TNFD是75个全球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业在2021年7月成立的新倡议,主要目的是补足“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制定自然相关风险和影响的披露框架。

尽管一直以来都有呼吁将气候和自然两大议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此前各国政府和企业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程度都不及气候变化。现在,随着COP15的成功举办,政府层面到准则制定层面开始树立起了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重视。(相关阅读:“绿色资本周刊 12月20日”)